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公司新聞
新聞中心

聯系我們

19721997855/19721997955
536471840@qq.com
536471840

新聞中心

    構筑恒久“民生工程”陜西在污水處理方面有絕招


    發布日期:(2017-8-25)   點擊次數:1767

    如果把環境保護稱為民生工程,那么,環保科技創新作為環保事業發展的支撐和根本,就應當是更為恒久的民生工程。特別是在經濟社會高度發展、各類環境要素互相交織的今天,離開環境科技創新,環境保護必將陷入困惑的境地。
    近年來,陜西省環境科學研究院作為陜西省環境科技領域的品牌,在省環保廳的正確領導下,以服務發展為己任,圍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的重點項目展開技術攻關,破解環境制約瓶頸,取得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三贏”。其中,農村污水處理,“四業循環”等成果最為顯著。
    “耕水機”:讓鄉鎮污水處理成本下降60%
    農村污水咋處理?針對農村不缺土地但缺資金的現狀,寶雞市眉縣槐芽鎮充分利用鎮區得天獨厚的天然濕地資源,以污水處理和生態景觀相融合的理念打造了槐泉濕地公園,既處理了3個村莊、2個學校、1個鎮區的污水,又給當地村民提供了一個環境優美的休閑場所。不僅如此,由省環科院利用太陽能研發的“耕水機”更是讓污水處理的費用由常規的每噸0.8元左右下降到0.29元,降低63.8%。
    據了解,所謂耕水機,是將農田耕土機械的工作原理成功運用到水體。耕水機狀如風扇,由3片巨大的扇葉組成,通過扇葉轉動,帶動水體攪動,加強水體流動,并在好氧段采用間歇曝氣的運行模式,減少能量消耗。據介紹,以前需要24小時開鼓風機進行微孔曝氣來降解水中有機物,有了太陽能耕水機后,每天只需開6至8小時的鼓風機即可達到效果。電費也由原先每月1萬元下降一半。目前,太陽能耕水機實現了無人值守,穩定運行。
    除此之外,這里因地制宜,利用天然的人工濕地,將污水處理費用最優化。污水在進入濕地前,先在污水處理廠進行預處理。處理之后的污水含有豐富的氮磷元素,這些正是許多植物生長所需的。污水流經荷花、茭白、蘆葦等植物時,污水中這些有機物就被吸收和過濾掉了。經檢測,濕地建成后,年減少COD排放量109.5噸;年減少氨氮排放量14.6噸,出水水質達到《黃河流域(陜西段)污水綜合排放標準》。
    污水處理廠與自然濕地的有機結合,實現了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保護的有機統一,創建了鄉鎮污水處理的新模式。現在,這里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槐芽鎮也成為遠近聞名的生態鎮。據附近村民介紹,以前這片樹林里雜草叢生,生活垃圾遍地,沒人愿意到這里來。現在這里搭建了木棧道、休閑亭子,周圍的村民終于有了一個休閑的好去處。
    四業循環:減少了一半廢水
    田地里的秸稈、玉米芯讓一旁的廠子收集起來栽培杏鮑菇,杏鮑菇廢棄的菌糠又鋪在旁邊養牛場的牛舍里,形成生物發酵床。這種發酵床不僅能使原先牛舍中的惡臭減少一半,還能讓奶牛身上不被排泄物弄臟,在擠奶過程中減少了用水量。不僅如此,混合了奶牛排泄物的菌糠又成為附近一家生物肥料廠的原料。就這樣,從種植業到栽培業,再到養殖業,最后是加工業,形成了一個生態農業的“四業循環”鏈條。
    這是記者在楊凌看到的農村畜禽養殖業污水低成本綜合利用技術的成功實踐。該技術是渭河水污染防治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中的一個,由省環科院提出。它以渭河關中段畜禽養殖污染為研究對象,通過以菌糠作墊料的生物發酵床養殖技術,利用廢棄菌糠作發酵床墊料,保持牛糞尿及其肥分營養,制成生物有機肥料,形成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的四業模式。經檢測,菌糠能吸收5至10倍的尿液,還能吸收糞便中氮、磷等營養元素,其吸附轉化率達200%。
    在這家存欄500頭的養牛基地應用該技術后,年處理廢水量7500噸,減少廢水排放量50%,污染物濃度降低70%,削減COD16噸,氨氮0.5噸,同時生產有機肥1萬噸。這項技術解決了關中地區畜禽養殖污水COD、氨氮低成本總量削減和就地資源化利用問題,保障了陜西省渭河“三年變清”行動方案的順利完成。
    該技術不僅使養殖區污染物大幅削減,而且以單一干燥菌糠為墊料,價格低廉,降低墊料成本40%。另外,不需要發酵菌劑,降低運行成本60%。
    該技術在實現社會效益的同時,還為廠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利益。奶牛場飼養員杜長全告訴記者,用了菌糠墊料,讓廠子成本下降了75%左右。原來要建一個200萬元左右的污水處理廠,現在不需要沖牛舍了,用水量也就小了,這樣只用建一個成本50萬元的污水處理廠就可以了。而且,隨著奶牛變干凈,得病率也下降了,平均每頭牛產奶量比以前增加15%。
    在附近的肥料廠,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的產品生物發酵床墊料生產的生物有機肥檢驗合格,含水率僅為2%,蛔蟲卵死亡率高達97%,鉛、砷、汞、鉻等重金屬遠低于國家標準。經他們試驗,用該肥料種出的一顆紅薯苗可重達22斤,而一般的紅薯苗則在六七斤左右。現在,他們的產品不但很快被附近的獼猴桃等種植戶訂走,還遠銷北京、甘肅、寧夏等地,原本的“垃圾”成了搶手的“香餑餑”。
    原標題:破解技術瓶頸 構筑恒久“民生工程”
    上一篇:(驗收)中科重工驗收報告表— 下一篇:污泥螺桿泵螺桿式壓縮機的工作過程

產品技術咨詢:19721997855/19721997955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029-86963185 統一訂購熱線:029-86963168

版權所有:陜西中科重工有限公司 陜ICP備17016962號-1 技術支持:動力無限

掃一掃
關注更多精彩

欧美成日韩电影图片在线观看|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网站|国产aⅴ精品一区|2020精品国产品不卡在线18年